近日,关于产业转移的隐忧,再次在舆论场浮现。先是1月份有传言称,西班牙快时尚品牌 ZARA 将撤离中国市场,但随后被其中国公关团队否认;2月份,又有媒体报道称,中国快时尚巨头SHEIN正在要求部分中国头部服装供应商到越南拓展生产线,并推出了相关激励措施。不过,该公司一位发言人通过邮件否认了消息中针对越南的举措。(2月18日 上游新闻)
两家快时尚巨头很快否认了产业转移的传闻,但舆论场上有不同角度的解读。一种声音很有代表性,他们认为,既然有传闻流出,那就不是空穴来风。而且,所谓的澄清,也只是简短的否认,没有详细说明。这更加深了舆论场的疑虑。
相关企业到底有没有将产业链外迁,这个并不难判断,在高度透明的全球化协作时代,只要对企业动向进行一段时间的跟踪,答案自会见分晓。其实,类似的担忧,不过是近年来不时出现的“全球产业链重构”的重演罢了。
我们不妨来看几组数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8%,这个数据,高于去年全国GDP增长速度;同时,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2%,比上年增长8%。外资企业方面,2024年前11个月,中国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2379家,同比增长8.9%,这从侧面反映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的积极性仍在提升。几组数据充分说明:中国制造业与外商投资不是萎缩了,而是增长了,所谓“产业链去中国化”是个伪命题。
实际上,一个经济体之内,产业链的迁入与迁出,都很正常。这是由全球价值链的流动不居决定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由于廉价的人力与原料成本,成为全球价值链的洼地,因此催生了国外大量制造业企业将生产基地布局在中国,珠三角的“三来一补”一度是中国制造业企业参与全球化的经典模式。
但是,随着中国老龄化时代的来临,人口红利的衰减,以及再全球化的开启,中国在全球价值链上的位置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与此同时,以越南为代表的东南亚国家,目前正处于人口红利期,大部分国家也没有深度卷入地缘政治的博弈中。多重因素作用之下,这一区域也就成了部分产业迁入的理想之所。这符合资本流动的天然逻辑,也是全球价值链绵延迁变的一个体现,不必将此与“产业链外迁”强行划等号。
然而,也要强调的是,不担心产业外迁,不意味着这个课题不值得研究与重视。历史证明,一旦产业转移大规模展开,就可能造成产业的“空心化”风险,也即,制造业主体被挖空,一个国家的主要产业演变为服务业、金融业、贸易业为主,这会造成一国经济的“脱实向虚”,动摇的是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与发展根本。
所以,尽管现阶段不必担心产业外迁,但必须意识到,“微笑曲线”在全球价值链的分配格局中,并没有失去解释效力。只有留住关键产业环节,牢牢把握高端制造业核心技术,培育长期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潜力,中国才能在新一轮全球化竞争中不掉队,甚至实现引领与反超。
过去二十年尤其近十年以来,随着改革开放与全球经贸技术交流的持续深入,中国在人工智能、先进计算、新能源汽车等高端制造业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也积累了大量高端人力资源。但是,国际间的科技竞争瞬息万变,各国也都越来越注重本国的产业保护。在这种情形下,中国一定要冷静认识到当前科技竞争与全球化演进的复杂性,牢牢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窗口,实现中国经济模式顺利从人口红利走向创新红利、工程师红利。
中国有全世界最齐全的工业门类、最大的单一市场以及丰富的工程师人才储备,这是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上不可替代的优势,也是中国沿着高质量发展路径前进的底气。正视产业转移,但不必过分担心;夯实自身发展基座,同时不盲目自大,中国一定能在未来全球化竞争中抢占先机,稳健前行。
免责声明
本文转载自网络平台,发布此文仅为传递信息,本文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赞同其观点,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仅供用户参考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使用等行为的建议。请读者使用之前核实真实性,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任何后果均由读者自行承担。
本网站提供的草稿箱预览链接仅用于内容创作者内部测试及协作沟通,不构成正式发布内容。预览链接包含的图文、数据等内容均为未定稿版本,可能存在错误、遗漏或临时性修改,用户不得将其作为决策依据或对外传播。
因预览链接内容不准确、失效或第三方不当使用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包括但不限于数据错误、商业风险、法律纠纷等),本网站不承担赔偿责任。用户通过预览链接访问第三方资源(如嵌入的图片、外链等),需自行承担相关风险,本网站不对其安全性、合法性负责。
禁止将预览链接用于商业推广、侵权传播或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违者需自行承担法律责任。如发现预览链接内容涉及侵权或违规,用户应立即停止使用并通过网站指定渠道提交删除请求。
本声明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管辖,争议解决以本网站所在地法院为管辖法院。本网站保留修改免责声明的权利,修改后的声明将同步更新至预览链接页面,用户继续使用即视为接受新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