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达)夜幕下的杭州亚运会训练馆,暖金色光带如千年玉琮的刻痕般流淌于建筑肌理,成为中外运动员镜头中标志性的夜景。这一惊艳设计的背后,藏着技术骨干张瑶带领团队攻克文化表达与节能技术双重难题的故事 —— 正是他们的突破,为两大标志性建筑注入了 “绿色智慧之光”。
而这份突破的起点,始于对文化符号的深度解码。初到项目现场,张瑶面临的首个挑战便是如何吃透良渚玉琮的本质。“不能把玉琮仅视为简单的几何造型,它是 5000 年文明的物质载体,光线必须传递出那种温润而厚重的历史感。” 为此,她带领团队三赴良渚博物院,通过 3D 扫描技术记录下 12 件馆藏玉琮的纹理数据,甚至专门请教考古专家,深入了解玉器在不同光线下的视觉特性。
基于这些研究,张瑶创造性地提出 “暖光刻痕” 照明逻辑。良渚玉琮最显著的特征是外方内圆的立体结构和表面细密的神人兽面纹,张瑶发现传统泛光照明会让建筑在夜间显得扁平,无法体现这种层次美感。“玉器在自然光下的光泽是有方向性的,尤其是刻痕处会形成明暗对比。” 她决定用光学模拟这种自然效果。团队通过光谱分析仪对玉琮标本进行检测,发现其在阳光下的主反射波段集中在 580-620nm(橙黄色区域),对应色温约 2700K。据此,她选定 2800K 暖色温 LED 灯源,并定制特殊的磨砂透镜,让光线投射到建筑表面时呈现 “半透温润” 的质感,而非刺眼的镜面反射。为了强化建筑的立体切割感,张瑶团队建立了三维光学模型。他们计算出,当灯具间距控制在 1.2 米、投射角度保持 45 度时,能在混凝土外墙上形成最清晰的 “刻痕阴影”。
如何让这座重达数万吨的建筑在夜间呈现 “悬浮” 效果?张瑶的解决方案是横向光线层叠排布算法。传统建筑照明多采用上下投射的方式,而她设计了三层横向光带:底层用 15° 窄角灯具向上投射,中层用 30° 中角灯具水平投射,顶层用 60° 广角灯具向下漫射。通过计算不同楼层光线的衰减系数,使建筑底部光线强度比顶部低 20%,形成 “上实下虚” 的视觉差。“就像舞台灯光塑造演员轮廓,我们用光线给建筑‘修容’。” 张瑶解释道。为了验证效果,团队制作了 1:50 的建筑模型,在暗室里测试了 23 种光线组合,最终确定每层光带的亮度梯度为 150cd/㎡、120cd/㎡、90cd/㎡。当首套系统调试完成的那个夜晚,原本厚重的建筑果然像被光线托举起来,在夜空下呈现出轻盈的悬浮感。
在实现建筑 “悬浮” 的视觉突破之外,张瑶的创新更在于让照明不仅是装饰,更是文化的叙事者。训练馆西南角有一处复刻玉琮 “神徽” 的浮雕,她专门设计了动态追光系统 —— 每小时有 3 分钟,光线会沿着浮雕纹理流动,像给古老符号 “注入生命”。这种设计带来了显著的辨识度提升。第三方机构做过一组测试:在杭州夜景图片盲选中,采用新方案的训练馆夜景被识别率达到 92%,而采用常规照明方案的模拟图识别率仅 32%,提升幅度远超预期的 60%。“很多运动员路过时会停下来拍照,他们说能从灯光里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味道。” 场馆运营经理自豪地说。
如果说训练馆的照明是 “文化表达” 的精妙呈现,媒体村项目则更考验 “系统能力” 的综合实力。这座需容纳数千名国际媒体人的建筑群,对光照舒适度、节能标准和智能管理都有着极高要求。媒体村建筑外墙采用新型铝扣板材质,承重能力有限,而传统泛光灯具重量多在 5kg 以上,可能导致墙面变形。针对这一问题,张瑶提出了创新方案:重新设计灯具结构,用航空级铝材替代传统铸铁外壳。她带领研发团队与上游供应商合作,定制了 23 款超薄节能灯具。其中最小的洗墙灯厚度仅 8mm,重量 1.2kg,较传统产品减轻 45%。“别小看这几公斤的差别,安装时工人不用再搭重型脚手架,效率自然提上来了。” 项目安装组组长算了一笔账:原来安装 100 盏灯需要 3 天,现在 1 天就能完成,效率提升 3 倍。为了保证轻量化灯具的耐用性,张瑶还做了极端环境测试:将样品放入 – 30℃冷冻箱 24 小时,再置于 60℃高温箱,反复 10 次循环后,灯具光衰率仍控制在 5% 以内,远低于行业 10% 的标准。这种可靠性让项目顺利通过了亚运会组委会的苛刻验收。
在灯具革新之外,张瑶对媒体村的整体光影布局也有着系统考量。媒体村由 12 栋建筑组成,她将其划分为 “晨曦”“白昼”“暮色” 三个主题区域,设计色彩渐变程序,能让建筑群在不同时段呈现连贯的光影叙事。每天 18:00,“暮色区” 先亮起 4000K 冷白光,模拟夕阳余晖;19:30,“白昼区” 转为 3000K 中性光,“晨曦区” 渐变为 2700K 暖光;21:00 后,所有建筑统一切换为 2200K 琥珀光,营造宁静的夜晚氛围。“这种变化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杭州的日出日落时间精确校准。” 张瑶展示的控制程序里,光色变化曲线与当地全年日照数据完全匹配。最令人称道的是区域联动效果。当有重大赛事新闻发布时,12 栋建筑的洗墙灯会同步闪烁蓝光,形成 “信息浪潮” 的视觉符号;而在闭幕式当晚,灯光会从媒体村向亚运村方向流动,仿佛传递着庆典的喜悦。
如此丰富的光影变化和联动效果,背后需要强大的管理系统支撑,管理 5000 多盏灯具,靠人工根本无法完成。张瑶搭建的集中式调光平台,就像给媒体村装上了 “光控大脑”。这个平台基于边缘计算技术,能实时采集每盏灯的能耗数据,通过 AI 算法自动调节亮度。比如当传感器检测到某区域无人活动时,会在 5 分钟内将灯光调至 30% 亮度;遇到阴雨天气,公共区域灯光会自动提升 20% 照度。
张瑶的创新方案不仅点亮了亚运地标,更树立起行业标杆,赢得多方权威认可。训练馆夜景迅速成为 “网红打卡点”,被亚运官方摄影团队列为必拍场景;媒体村照明系统则凭借出色表现,在国际媒体人群中积累了良好口碑。这两项子工程均深度践行 “低碳亚运” 目标,通过广泛采用节能材料与智能控制技术,实现了功能性、艺术性与可持续性的有机统一。项目获新浪网、《中国建设报》等权威媒体专题报道,充分彰显了中国在国际赛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照明技术实力。而作为核心技术骨干,张瑶在设计构思、灯具选型、系统集成等关键环节的专业输出,为项目的高质量交付筑牢了根基。
杭州亚运会虽已落幕,但张瑶的照明方案留下了深远影响。目前,她的 “暖光刻痕” 技术已应用于苏州良渚文化产业园、西安汉长安城遗址公园等项目;媒体村的智能控制方案则被上海进博会新闻中心采纳。“做照明设计,既要懂光的物理特性,更要懂人的情感需求。” 张瑶在一次行业分享中说道。她的团队正不断完善 “文化照明数据库”,计划收录 100 种中国传统文物的光学特征,让更多历史符号借助现代光影技术 “活” 起来。
对于大型赛事照明而言,这个项目提供了可复用的技术范本:文化表达要避免符号堆砌,而是找到传统与现代的光学连接点;节能不能牺牲体验,智能系统是平衡二者的关键;短期赛事的照明设计,要兼顾长期使用的可持续性。当夜幕再次降临杭州,亚运训练馆的暖光依然如古玉刻痕般静静流淌,媒体村的灯光仍在智能调节中守护着安宁。这些光影不仅照亮了建筑,更照亮了一条 “科技赋能文化、绿色点亮未来” 的发展之路 —— 而这,正是张瑶和她的团队留给这座城市的珍贵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