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30日,2025金融街论坛北京城市副中心分论坛举行。
通州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李先侠表示,这座承载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使命的新城,以区位、人文、生态三重优势为基,以政策红利为翼,正绘就一幅古今交融、蓝绿交织、产城共兴的壮美画卷,向全球发出合作共赢的诚挚邀约。
(<iframe frameborder=”0″ src=”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m31779a4o3h” allowFullScreen=”true”></iframe>)
天赋异禀:多重优势筑根基
作为首都的“东大门”,副中心的崛起,从来不是偶然。身为通州区的核心承载地,这里自诞生之初便自带“天赋光环”,区位、人文、生态三大优势相互叠加,为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根基。

从地图上俯瞰,副中心恰是北京向东辐射的“桥头堡”——
15分钟直达首都国际机场,20分钟接驳CBD,35分钟通达大兴国际机场,1小时直抵雄安新区。这组闪耀数字的背后,是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京唐城际铁路已呼啸启程,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即将于今年底基本建成。

若说区位是副中心的“筋骨”,那人文便是它的“灵魂”。
大运河曾是南北商贸的黄金水道,“水陆都会”的繁华景象虽已载入史册,但其孕育的开放包容、重商亲商基因却代代相传。
如今,漫步运河西岸,经过提升改造的公共空间一步一景,滨水活力街区游人如织。三大文化地标——北京城市图书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北京艺术中心璀璨登场,与千年运河交相辉映,让现代文明与历史文脉在此碰撞出最美的火花。

生态,则是副中心最鲜明的“底色”。
这里河网密布,绿意盎然,“蓝绿交织”的生态画卷令人心醉。11.2平方公里的城市绿心森林公园成为城市“绿肺”,400余公里绿道横贯南北,13条主要河流在此汇聚,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居民的日常生活。
如今,六环高线公园建设已启动,未来将成为世界级公共活力空间,为这里再添一抹生态亮色。
十年蝶变:产城融合结硕果
产业发展的沃土上,创新之花竞相绽放。
自2015年启动建设以来,十年时光里,副中心以“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为指引,实现了从“规划图”到“实景画”的跨越式发展,产城融合的步伐铿锵有力,民生福祉的答卷温暖人心。

翻开高质量发展的“成绩单”,一组组数据令人瞩目——
固定资产投资连续5年超千亿元,建安投资总量连续6年位居全市首位。今年上半年,全区多项经济指标稳居全市第一。
这亮眼的成绩背后,是副中心产业体系的持续完善。如今,数字经济、现代金融、先进制造、商务服务、文化旅游、现代种业六大产业集群已初步形成,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六大引擎”。
未来可期:携手共赢创辉煌
如今的副中心,不仅有坚实的发展基础、丰硕的建设成果,更有优质的产业平台和一流的营商环境,正以开放包容的姿态,邀请全球企业和人才共享发展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为让企业和人才安心发展,副中心推出了一系列实打实的支持政策,打造最优“三最”营商环境。
创新推出“通通办”企业服务平台,以“一网通办、统一受理、快速响应”为核心,为企业提供政策直享、服务直达、诉求直通的高效便捷服务,真正让企业感受到“副中心温度”和“副中心速度”。
空间保障上,储备了总量达470万平方米的优质产业空间,可满足不同企业的发展需求。
人才服务上,推出“运河英才”计划,为各类优秀人才提供落户、子女教育、医疗保健、政务办理等“绿色通道”服务,让人才在副中心既能干事创业,又能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