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阳新程》纪录片对话冀星:深耕生物能源领域,解码产业发展与国际竞争之道
2025年9月5日,《向阳新程》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纪录片摄制组与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所客座研究员、中国石油化学工业会特种油品专业委员会冀星开展线上会晤专访。他深耕石油天然气化工、生物柴油领域多年,且曾推动生物柴油产业获国务院肯定。围绕生物能源产业定位、技术优势、国际合作及媒体赋能等话题深入分享,为行业发展提供了专业视角与实践参考。
谈及生物能源的产业定位,冀星从政策与特性双维度进行解读:“2021 年国家发布的《‘十四五’生物经济发展规划》中,生物能源是针对传统化石能源提出的重要方向。它本属于可再生能源体系,但凭借独特优势正逐步与之并列——从全生命周期看,植物生长吸收碳、能源使用排放碳,部分场景下可实现‘碳负排’,对全球‘双碳’目标助力显著;更关键的是,它能脱离传统化石能源支撑独立存在,而太阳能、风能的设备生产、运输安装均依赖化石能源,这让生物能源在能源转型中具备不可替代的价值。”他进一步细化生物能源品类,重点聚焦生物质液体油品:“生物能源涵盖沼气、生物质颗粒等,而冀星专注的生物质液体油品,包括添加到汽油的生物乙醇、用于柴油及航空煤油的生物柴油等,其中生物柴油是当前产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在生物柴油产业的技术与原料优势上,冀星直指中国的“独特路径”:“国际上多以菜籽油、棕榈油等粮油作物为原料,虽来源稳定,但全生命周期‘碳减排’效果有限,且不符合我国 14 亿人口的粮食安全需求。我国选择以地沟油等废弃物质为原料,尽管这类原料存在质量差、波动大的问题,却成功突破技术瓶颈——用世界上质量最差、波动最大的原料,生产出达到欧盟标准的生物柴油,这让我国在废弃油脂制生物柴油领域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甚至在欧盟市场竞争力超过当地企业及国际石油央企。”
谈及国际合作与政策学习,冀星提出“双向借鉴”的思路:“在生物能源产业发展相关实践中,欧盟、美国可参考中国在废弃油脂收集体系建设与制造技术应用方面的经验——我国通过顶层设计持续推进地沟油治理工作,多地已实现废弃油脂规范回收,政策落地效率与执行力度在全球范围内具备突出优势;同时,中国也可借鉴欧盟、美国在相关激励政策体系构建上的成熟做法,例如部分国家将废弃物质制备生物燃料纳入重点支持范畴,并配套相应的环保激励机制,相比之下,我国当前在这类专项政策的完善度与配套支持力度上仍有提升空间,进一步优化政策框架,将更有效地激发产业发展潜力。”
面对智能化、数字化趋势与行业协会建设,冀星给出务实建议:“当前 AI、数字化在生物能源领域的应用,关键不是产业去适配技术,而是技术方要先了解产业特性 —— 生物能源生产依赖复杂系统,不同原料对应不同工艺,AI 需针对性优化设计,比如分流设计就需结合产业实际算法;而行业协会建设亟待加强,面对国际反倾销调查等贸易争端,我国行业协会存在专业知识不足、人员力量薄弱的问题,需联合企业提升专业能力,同时推动政府机构完善贸易应对机制,才能在高摩擦的国际环境中突围。”
冀星强调国家级媒体对民营经济的赋能价值:“媒体的作用无可替代,它能将行业专业术语转化为公众易懂的语言,也能向政府传递企业真实需求。建议媒体记者深入企业、行业协会,了解产业实际痛点;同时,传媒院校可开设相关选修课,邀请行业高管、专家授课,提升从业者的产业认知,让媒体真正成为连接企业、政府与公众的桥梁,助力生物能源产业讲好中国故事,赢得更多发展支持。”
(供稿:《向阳新程》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纪录片摄制组、中国石油化学工业会特种油品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