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众的眼中,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常被视作无懈可击的“强者”——拥有雄厚的资金、专业的法务团队以及强大的公关策略。相比之下,个体消费者则似乎总是处于弱势地位。然而,在社交媒体日益盛行的今天,这种传统的强弱格局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
回想过去,一篇自媒体文章《XX不死,中国XX没希望》便让一家知名乳企陷入重重困境,其创始人甚至不得不亲自出面澄清事实。另一家果汁品牌则因“XX有毒”的网络谣言而遭受产品滞销、股价暴跌的惨重打击。这些案例清晰地展示了,在网络舆论的汹涌浪潮面前,即使是规模庞大的企业,也可能变得异常脆弱和无助。
当充满煽动性且真实性存疑的指控在短短数小时内获得上亿次曝光时,企业传统的辟谣方式往往显得力不从心。“造谣容易辟谣难”,当企业的沉默被解读为默认罪行,当解释被讥讽为掩饰真相时,保护自身名誉权的道路变得荆棘密布。
近期,爱康国宾选择“以诉讼对抗舆论”的策略,正是这一困境中的极端体现。我们可以设身处地地想象企业CEO所面临的艰难抉择:若选择沉默,便等同于默认了网络上所有关于“假体检”、“漏诊晚期”等严重指控,这将直接导致品牌信誉的坍塌、客户的恐慌性流失以及合作伙伴的动摇,最终可能引发经营混乱。而若选择和解,又可能被外界解读为“心虚”,进而吸引更多“模仿者”发起类似指控,使企业陷入无休止的纠纷之中。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沉默的代价可能高于正面应对时,诉讼尽管风险较高,却可能成为企业维护自身权益的最后一搏。当然,企业必须接受公众的监督,但这种监督应当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而非被情绪所左右。当企业面对可能不实却极具破坏力的指控时,在舆论场上沦为弱势一方时,法律或许能为它们提供最后的庇护。